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www.bdfyy999.com/xinwenzhongxin/yiyuanxinwen/103317.html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北方的第一大河,在沿黄各省的经济发展与水源供应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黄河的生态也陷入了渔业资源衰退、土著鱼种减少、水质污染等多种困境,生态保护已经迫在眉睫。黄河渔民据资料记载,历史上黄河流域曾分布着种不同的鱼类,但黄河独有的土著鱼并不多,只有27种,生存状态普遍堪忧。年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显示,黄河全流域有24种土著鱼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其中有4种处于极危状态,10种处于濒危状态,另外10种则处于易危状态。▲黄河上、中、下游鱼类特有种和受威胁物种比较更令人担忧的是,黄河土著鱼类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大多都是最近几十年才发生的事情,人为活动所引发的“黄河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客观来看,导致黄河土著鱼陷入绝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梯级水电站的修建、过度捕捞、河流污染、外来鱼种入侵等等。随着禁渔制度和环保政策的落地施行,河流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小,但是另外两个方面的影响(梯级水电和外来鱼种)却在短期内难以消除。首先说一说梯级水电站。黄河是国内少有的横跨三大地形阶梯的河流,尤其是在黄河的中上游,地势落差大,水力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黄河流域的大中型水库共有座,水电大坝首尾相连,改变了黄河中上游自然水体的流动性能,很多洄游性鱼类都无法顺利繁殖,资源量持续减少。青铜峡黄河大坝以北方铜鱼为例,这种鱼在北方也被称为黄河鸽子鱼,近年来已经非常罕见。据文献记载,过去北方铜鱼曾广泛分布于从青海贵德到山东省境内的黄河干流中,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渔业捕捞对象之一。在60年代之前,宁夏河段的北方铜鱼年产量在15~20吨左右,资源储量丰富。但自从年青铜峡大坝建成截流后,水环境发生了改变,产卵场也被破坏,宁夏河段的北方铜鱼捕捞量骤减至几千斤。到了年,北方铜鱼基本上在青铜峡大坝以下的河段绝迹。年,罕见北方铜鱼现身东阿县无独有偶,在黄河中游的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当地的北方铜鱼也惨遭“腰斩”。在年,北方铜鱼的生存状态从之前的“濒危”等级提升到了“极危”等级,与长江鲟、黄唇鱼同级。在近几年的渔业资源调查中,科研人员再也没有发现过北方铜鱼的踪迹,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不可否认,梯级水电站确实是江河生态的“硬伤”,目前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通过生态调度、修建鱼道等方式来减少损失,再辅以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才有可能为濒危的土著鱼种带来一线生机。和水电大坝相比,外来鱼种入侵带来的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但事实上,后者带来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黄河贵德段已发现不少逃逸的虹鳟,这种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潜在危害很大年~年的综合调查显示,在黄河中上游的外来鱼类多达21种,其中有17种已经能够自然繁殖,而在同一河段,黄河土著鱼却只有16种——这表明,外来鱼类已经在黄河流域“反客为主”,成为了主要的优势种。绝大多数外来鱼类最初都是作为养殖品种引进国内的,为沿黄各省的渔业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比如罗非鱼、德国镜鲤、大口黑鲈(加州鲈)、淡水鲨鱼、大口鲶、虹鳟等等。当这些养殖品种一旦逃逸到野外环境中,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了。罗非鱼在南方河流局部泛滥比如上面提到的德国镜鲤,这种鲤鱼和黄河的土著鲤鱼亲缘关系较近,容易发生种间杂交。早在年,渔业专家们就已经证实:德国镜鲤和黄河鲤鱼的杂交后代已经遍布黄河的中游和下游。杂交现象会导致正宗黄河鲤鱼的遗传基因被污染,在基因层面上,这无异于一场物种屠杀。除了从国外引种,黄河的外来物种还有一些是从国内其他地区移植的,比如大银鱼和池沼公鱼。大银鱼和池沼公鱼的寿命都只有一年,但是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可以通过抢占生态位、收割底层资源、吞食鱼卵等形式对土著鱼类造成危害。博斯腾湖渔民在捕捞池沼公鱼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池沼公鱼在黄河的干流、支流以及各大水库中的移植获得了广泛的成功。在龙羊峡、刘家峡以及陕西汾河的水库中,池沼公鱼是主要的优势物种,尤其是在龙羊峡,可供捕捞的公鱼资源量曾一度高达~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池沼公鱼和大银鱼都是重点监测的对象,潜在危害需要持续深入地调查求证。据不完全统计,整个黄河流域发现的外来鱼类共有34种,其中有20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让人深感震撼的是,还有人在黄河的下游发现过雀鳝,该事件还惊动了不少新闻媒体。雀鳝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肉食性鱼类,性情凶猛,体格健壮,是江河湖泊中的顶级猎食者。和食人鱼一样,雀鳝也是臭名昭著的“淡水鱼杀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凶猛的淡水鱼之一。雀鳝(卵有剧毒)雀鳝是一种是贪婪的掠食者,最大体长超过3米,体重可达多公斤。在国内,几乎没有人会规模化养殖雀鳝,在黄河下游发现的这一外来物种大概率是人为放生的。至于雀鳝是否已经在黄河流域形成了自然种群,目前还不得而知,需要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引入外来物种并非儿戏,尽管发展渔业经济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好心不一定办好事,历史上诸如此类的悲剧屡见不鲜。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洱海中原本有17种土著鱼类,为了开发洱海的渔业经济,当地人先后从其他地区引入了13种经济鱼类,比如四大家鱼、银鱼等等。到目前为止,过度繁殖的外来鱼种至少导致5种土著鱼陷入了濒危状态,其中就包括洱海特有的大头鲤和裂腹鱼。洱海渔民用刺网捕获银鱼值得庆幸的是,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全面落地使江河的生态保护推向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生态保护形势一片大好,黄河流域资源衰退、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问题也迎来了最佳的解决时机。对于外来物种引发的危机,有必要加强科普与宣传,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减少盲目放生的行为。另外,还应当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评估系统,健全引种管理制度,加强对外来物种的监测与调查(尤其是那些能够自然繁殖的物种),必要时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关于黄河的外来物种防控,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在评论区里要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renyua.com/tgfz/1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