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最便宜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1202/4528312.html近日,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们感动得一塌糊涂,所有人都说,这个致谢值得热搜。
作者在《致谢》中这样写道:
读完之后,热泪长流,眼睛都哭瞎了。但我擦干眼泪,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想知道这篇文章,为什么如此感动我?
是因为他贫穷吗?
他的确很穷,他怎么不穷呢?家徒四壁,在煤油灯下写作业,用竹笋壳塞瓦缝防漏雨,夏天光脚走在滚烫的路上,冬天穿着破衣服,打着寒颤走过长长的过道……
“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因蓄电瓶进水而摸黑逃回家中。”
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老实说,他所有的贫穷我都经历过。
我和老牛住在一起,牛在外面吃草,我在里面读书。牛在反刍,我也闭上眼,一遍遍回忆。农家的孩子是牛郎。牛是好几家合伙的,那时农村有一头牛是很牛的。
我们很多同学整个上学,只有一套衣服,星期天才换洗,我也是。因为发育快,裤子吊得老高,半条小腿都在外面。而且衣服还破旧,“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是老三”,我在家里是老小,比老三待遇差远了。我穿的鞋子,大人嘲笑说,小伢子前面卖“生姜”,后面卖“鸭蛋”。我虽小但也明白。“生姜”是前面的脚趾头,“鸭蛋”是后面的脚后跟。
我记得,整个少年时代,我只穿过一双新棉鞋。初中我家离校园大概有十里地。穿新鞋第一天下午,突然阴云密布,我吓得魂飞魄散,后来纷纷扬扬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积雪有半寸厚。我舍不得把棉鞋弄脏了,穿坏了。因为太远了,父母也不会来接我,我干脆把鞋脱下来,放在书包里,赤着脚走了十多里雪地回家。赤脚走在雪地上的声音,这么多年还依稀可闻。
一开始刺痛,如小人鱼走在刀尖上,但很快就好了,没有任何痛感,就这样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回家。唯一值得幸运的是,回家之后,我以为我会发烧,事实上我的脚通红滚烫,热乎乎的,什么事也没有。
长身体的时候,真饿啊。那时如果敞开给我吃,我能够吃五大碗饭,都不要带菜的。但早晨一般只有劳动的我大,才有资格吃干饭,我们只能喝看不见米粒的稀饭。
有一天,我大去田里劳动,到了9点多还没回家,我实在饿晕了,就先吃了。这是第一个大忌,第二大忌是我竟然鬼使神差吃了一碗干饭。我大回来了,看见干饭被我吃了一大半,挥舞着饭勺,说,“老子让你胀!”
啪,一饭勺砸在我脑袋上。我摸了一下,没有出血,但迅速鼓起鸡蛋大的一个包。父亲打过我之后,可能觉得用力过猛,也有一点后悔,气焰就不算嚣张了,他向来是一个冲动的人。我在无限的屈辱和愤怒中,夺过我大的饭勺,把剩下来的饭全部扒拉到我碗里。我大口地咀嚼,鲜艳而热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愣是没有掉一滴。
这一幕场景,后来被我写到《父亲是把双刃剑》中,被儿时小王子看到,他咯咯咯地笑了一整天。后来只要不开心,程老师就说这个段子,他马上又咯咯咯笑起来。我也尴尬地笑。长大后,我不再恨我的大,都是贫穷惹的错。谁要是歌颂贫穷,我一定要骂娘的。
夏天红花草沤在水里的时候,正是钓黄鳝的最佳时刻,我一遍遍在田野里转,放下几十个钓子。直到所有人家的灯火都熄灭。我带着一个手电筒,那是我们家唯一的电器。我舍不得用它,总是到钓子那里才打开,手电筒明明灭灭,像穷人家可怜的希望。
有一次我抓了一条大黄鳝,有一斤多重,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黄鳝。我妈正好去姨妈家了。我拼死不允许我大卖这条黄鳝,我不是想吃,是想让我妈看我抓了多么大的一条黄鳝。后来我妈回来了,黄鳝整整瘦了四两,被我妈骂了好多天。
那时候,谁家不穷呢。博士家还有蓄电瓶?有蓄电瓶已经很厉害了,那是可以充电的灯了。还有他们家有水牛,还可以出租!他父亲还要外出,那就是打工赚钱了!他父亲把他黄鳝卖了,买回肉和酒。这有多奢侈!肉就像个鬼,我们可是很少见过的。
我钓了那么多年的黄鳝,从来没想过去吃。只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好像社会传言,小贩用避孕药喂黄鳝,导致黄鳝卖不掉。我才有幸第一次吃了自己钓的黄鳝,我把所有骨头都嚼吃了。然后用汤泡饭,我觉得全世界的美味,瞬间失去了吸引力。
我不想忆苦思甜,更不卖惨,贫穷只会使人可怜,我讨厌别人可怜,我希望获得的是尊重。
是因为他的苦难吗?
确实有点。灾难好像与他如影随形。母亲在他十二岁时离家。他用了一个“离家”,这是为长者讳。因为太穷了,农村一些女人忍受不住,跟着货郎或者某个能人逃走了,俗称“跑掉了”。这不仅是亲情的流失,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摧残。
母亲跑掉了,在乡村虽然不鲜见,但绝对是奇耻大辱。家里没有女人,就不值得留恋,或者也是谋生,他父亲也外出了,在外面奔波神思恍惚出现交通事故也不意外。结果父亲也走了,他就成了一个孤儿,好在还有婆婆,但婆婆也走了,只有一口薄薄的棺材。
最感人的是,一条老狗守过他们的坟。但我几乎不敢想,家里没有人了,这条狗吃什么?它可能在外面讨一点吃的,但却回来守主人的坟茔。那个读书人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事实上,等到那个人回来的时候,狗已经老死了。年轻人最终都没来得及对这条狗说一声谢谢。后来两个恩重如山的老师也英年早逝,生命如此之轻又如此之重,怎不叫人唏嘘?
这些当然让我感动,致谢第一段有句话更是震撼人心。“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一家人当然包括那一条老狗,多么普通的一句话,但却让我欲哭无泪。只是我不知道,他觉得亲人的离去痛苦,但贫穷却更让他难过,这是为什么呢?
我慢慢想,后来的后来,终于恍然明白,我们被这一段打动,是那么多的死亡叠加在一起,让我们感觉到震惊、压抑、绝望,喘不过气来,使我们潸然泪下。但这些人的离去,其实是在岁月长河中慢慢发生的,一个人的伤口会渐渐愈合,人是不会痛死的,而且还逐渐麻木,所以对他就缺少了刺激的力量,反而贫穷给他的伤害更大。这样一想,感动又被稀释了一些。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致谢,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什么呢?
经历了那么多的贫穷和苦难之后,小伙没有被生活打倒,每一根稻草都能压垮他,但最后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每一次都能顽强地从灰烬中站起来。这是一种生命的力量。虽然他遇见过冷漠的人,但更多遇见的都是好人。这些好人微弱的光支撑着他,让他感受到零星的希望。
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念下去!走出去!活一场!就这么简单,简单的信念充满魔鬼一样的力量。
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提升。其实引领我们的不是女性,而是神性,女性就是神性!
在但丁的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意象常常打动我,在黑暗的旷野中,狂风暴雨,电闪雷鸣,但丁双脚陷入到泥淖之中,但他高擎着火炬,努力地行走、不断地找寻……渐渐的,火炬熄灭了,四下里一片漆黑。但丁突然……突然把手深进自己的胸膛,掏出一颗鲜红的心,那心呼啦一下燃烧起来,成为永不熄灭的明灯……
小伙给我就有这种感觉。当世界没有了光,他就把自己活成了光,然后用这光温暖自己,照亮他人,如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
在无数的打击坚韧之后,在一次次伤痕累累之后,寒门学子终究破茧成蝶!这是最后的决战,也是最后的激越和疯狂。
原来最让我感动的,是他身上的精神力量。不怀疑人生,不怨天尤人,更没迷失自我,他始终坚信读书改变命运,越挫越勇,最终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
致谢什么?那么多东西失去之后,剩下来的是珍惜,是感恩。成功之后,他的小小愿望是: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重要的是,还要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变得幸福,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而显得有一点点不同。
小伙很理性,他没有感谢苦难,因为苦难不值得感谢,真正值得感谢的是他自己。做人最重要的是,不卑不亢,始终保持人格的独立,活出自己的人生气象!
我一直不喜欢一首小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或大或小,苔花也是一种花,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种花,独立于天地之间,万物齐一,开花是它的属性,也是它的使命,为何要学牡丹开呢?
人生在世,就像黄博士一样,努力开出自己的花朵,用花朵和世界对话!
王开东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renyua.com/tgmj/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