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书评君的小客厅——“一周话题”栏目又准时和大家见面啦。
岁末年初,是很有“仪式感”的时光。很多活动,都在总结着上一年的云云总总、成败得失。仪式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参加过的仪式给你怎样的体验?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读完之后,在留言区一起聊吧。
还有,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早点参与下一期。
壹周话题
阅读需要主张
本周话题
(题型:常规问答题)
婚礼、葬礼、毕业典礼……还有最近临近年终的各种颁奖礼,仪式在生活中的关键时刻,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生,好像确实需要仪式感。但另一方面,仪式往往耗费人力财物甚重,又有不少习俗、规程的限制,时而让人感觉空洞和疲惫不堪。所以呢,你怎么看?你参加过的种种仪式里,最让你感动或有收获的经历是怎样?最让你不爽的环节又是什么?
了不起的碳酸钙
以前总觉得结婚时在饭店举行的典礼很俗套,嘈杂而浪费,直到去年九月末,伴我长大最亲的哥哥终于走进了他人生的新阶段,看着他在台上真情告白,没有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仅仅一句简单的吵过闹过可还是在一起,发红的眼眶,相视的一瞬仿佛什么都不在了。头也不抬忙着吃席的,各说各话划拳吵闹的,小孩哭的叫的嚷的,都不重要了。有心之人看到台上两位新人喜结连理执手相看泪眼,就够了,无声的祝福在心里。
同一场仪式,对有的人是嘈杂浪费,对有的人也可能是铭记一生。
未木
印象最深的一次婚礼,是朋友的妹妹,家庭条件很好,但婚礼上没有那么多炫目的灯光效果,只是播放了新郎新娘自己动手做的一段关于父母的视频,全场感动。
印象最深的一次葬礼,单位一位爱占小便宜的同事家中猝死,领导让我写悼词,我连夜看他的简历和家庭状况,又听他的妻子孩子边哭边说生前的事情,写了不到八百字,好多现场的同事听了微笑挂泪。
升学宴里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同事姐姐家女儿考上了,记忆里总问我古怪问题的一米小娃娃忽然长到了,说话举止稳稳当当的,让人看了心里高兴。
印象最深的百日宴是我儿子出生一百天,他趴在床上第一次抬头看我,也因此打消了我离婚的念头。
这最后一句,感动之后突然怔了一下
望星辰
哈哈哈,我结婚时,举行了两次仪式,中式、西式各一次,感觉都好有意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院子里,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亲朋好友——中式的热闹,有人情味;“不论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贫穷,始终忠于她,直到离开世界……”教堂中,亲朋好友整整齐齐长幼有序地坐在长椅子上——西式的庄严、圣洁。
最不爽的就是,过年吃团年饭的时候,婆家要分桌,男的一桌都好丰盛,而且正式的上桌。女的忙忙碌碌地做好了饭,却还没有桌子,就随便坐哪里吃点大锅菜什么的。虽然我不在乎吃的好坏,但这样让我觉得男女好不平等啊!明显女性是被歧视的。
第二段,知道就好。
自由
不喜欢公开的仪式,就像宣传。是演给别人看的。只喜欢狭小私密的深度聊天,建立相对的封闭的环境。此观点只受用于一个两个…,独特,不复杂的个体或是事件。比如我看书,只喜欢在家里看,一个人安静的看。
哈哈,看书其实也可以来个仪式
雪球
无论什么仪式,貌似都是“人越多越好”。无论升学,婚礼,葬礼,真正表达自己心中想说的话都环节几乎没有,剩下的就是钱钱钱和吃吃吃,真的没什么意义。
在网上见过“婚礼只有几桌,要不要雇人来参加”的帖子,哈哈哈
平平
感觉最近讨论“仪式”“仪式感”的好多啊,自从上学期写了篇这个话题的作文就没断过…估计所有人都很讨厌一些冗杂仪式的形式主义吧,但是不想说什么仪式感比仪式更重要了。
就说仪式本事,我觉得所谓仪式感其实恰恰应该让人认识到仪式不全是形式主义。初二的时候我是第一批入团的,当时开了个“十四岁生日会暨第一批团员入团仪式”,感觉真的很光荣,另外因为不完全是共青团方面所以真的体会到老师们很关心我们的成长。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初一时还有些“愤青”的我开始试着去承认一些“红专”的东西不全是空话,不再一刀切地把所有仪式斥为形式主义。
生日会和入团仪式,这个搭配很神奇嘛。
莞芪
下周二博士答辩(等这次话题的稿子发出来的时候,应该就已经是博士了吧)。七年的热血青春圆满结束,对于要不要参加六月的毕业典礼却没什么执念。感觉只要我充分享受了整个过程,并不一定要靠最后的仪式来证明什么。不过平常的生活中,我是一个很乐意把日常过出仪式感的人。仪式感是针对自己内心的,不是作秀给别人看的。人生每一个阴晴风雨的日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纪念日。
新博士,你好哇。
荒岛
关于仪式倒也没什么特别的记忆,只是特别反感领导讲话这一环节。
不一定呀,发言简短的领导就总能让人印象深刻、心向往之。
Phoebe
是家里唯一一个考上一本的大学生,当时跟家里人强调说坚决不办升学宴!但是在各种亲戚的压迫下还是办了。当时挺生气因为觉得他们没尊重我自愿。我的家庭条件不大好,当我妈告诉我那天收到的红包总额的时候,我才想到,可能我的亲戚们就是想借这个仪式来祝zhi贺yuan一下我吧。更能证实这个想法的依据便是之后每年过年他们几乎都会偷偷塞给我的大红包了。有点惭愧但更多的还是感动吧。
好亲戚!
冬末夏未至
最不爽的,开学典礼或公司年会上的:有请某领导讲话,还有开会时所谓的接下来我讲几句(我补充几点)....
不久前的公司,整个一个文山会海……还不解决问题。
咳,我补充几句。
黄昏之贼
触动最大的应该就是师兄师姐的毕业合影了。他们穿着学士服,捧着鲜花,和父母老师,社团朋友,最好的朋友合影。自己看到也会很感慨将来的毕业。啊啊下学期就是我最亲近的几个师兄师姐的毕业典礼了。
不好的是,有个国奖颁奖典礼。虽然是自己选择参加的,但冬天要求穿正装……好冷,而且学生买不起好衣服,穿起来像推销的。要求正式就一定要正装吗。。
哈哈哈……每个人的第一套正装都很娱乐
宇宙超级无敌食人鱼
长这么大所有的仪式好像都是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被举行的,而那些相见与离别却是在稀疏平常的日常中完成,仪式感是我们为庆祝找的一个合理的理由,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陪伴,让我们在乎的人参与我们人生
但如果没有仪式,面对聚散离别会不会更难?
燕窝
那年我初中毕业暑假里爷爷死在他乡,一辆破旧的车把他冰冷的遗体带回来了,一屋人哭成一片,而我哭的尤为伤痛,泪流不断到窒息,当时没人在意一个小孩哭泣……不知道这伤心里带着愧疚感。放假时因为贪玩懒,央求爷爷帮我抬课桌椅回家,又巧被婶子看见,婶婶找碴说可以帮孙女搬,为什么不可以帮她家修房子时递瓦,他们大吵了一架并动手打了爷爷一耳光,爷爷负气去了它乡,一个月以后某天因中午吃太多芋头饭引发哮喘病发作,爬出出租屋10几米苦撑求生终没有遇到一个人可搭救……人死如灯灭,爷爷常说的一句话在脑海反复盘旋(多年以后才明白他说这句话的含义)。如果说死亡是个重大的告别仪式,那当时沉重感压得让我悔不当初的心顿变成了成长的开始……从此我只要能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自己亲手完成……
唉,人间。
木叶
葬礼吧。虽然参加婚礼、宴会等等,大家可以谈天说地、聊东讲西,笑与语声声传来。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renyua.com/tgwh/4931.html